1.按生产方法分类
根据生产方法的不同,可以将碳酸钙分为重质碳酸钙、轻质碳酸钙、肢体碳酸钙。
胶体碳酸钙(活化碳酸钙)又称改性碳酸钙、表面处理碳酸钙、胶质碳酸钙或白艳华,简称活钙,是用表面改性剂对轻质碳酸钙或重质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而制得。由于经表面改性剂改性后的贺州碳酸钙一般都具有补强作用,即所谓的“活性”,所以习惯上把改性碳酸钙都称为活性碳酸钙。
胶体碳酸钙为白色细腻、轻质粉末,粒子表面吸附一层脂肪酸皂,使CaCO3具有胶体活化性能,相对密度1.99~2.01。胶体碳酸钙不溶于水,遇酸分解,灼烧变成焦黑色,放出二氧化碳并生成氧化钙。其活性比普通碳酸钙大,具有补强性,易分解于胶料之中。
胶体碳酸钙填充与胶料中可使橡胶色泽光艳、伸长率大、拉伸强度高、耐磨性能良好。可用作制造人造革、电线、聚氯乙烯、涂料、油墨和造纸等工业的填料。用于生产微孔橡胶时,可使其发泡均匀。
2.按粉体粒径分类
广西贺州碳酸钙产品是一种粉体,根据碳酸钙粉体平均粒径(d)的大小,可以将贺州碳酸钙分为微粒碳酸钙(d>5μm)、微粒碳酸钙(0.1μm<d≤1μm)、超细粒碳酸钙(0.02μm<d≤0.1μm)和超微细碳酸钙(d≤0.02μm)。
活性碳酸钙的平均粒径取表面改性前轻质碳酸钙或重质碳酸钙的平均粒径。
3.按微观排列分类
根据组成碳酸钙的原子和离子的排列是否有规律,可以将贺州碳酸钙分为晶体碳酸钙和非晶体碳酸钙。
根据晶体碳酸钙晶体结构的不同,可以将晶体碳酸钙分为方解石型碳酸钙、霰石(又称文石) 型碳酸钙、球霰石型碳酸铐。方解石和霰石是天然的碳酸钙,球霰石则是人工生长的碳酸钙。
轻质碳酸钙的晶体结构通常为方解石的晶体结构。重质碳酸钙的晶体结构则为其原料(天然的方解石、石灰石、白垩、贝壳等)中碳酸钙的晶体结构,活性碳酸钙的晶体结构为表面改性前轻质碳酸钙或重质碳酸钙的晶体结构。
在常温常压下,方解石是稳定型,霰石是准稳定型,球霰石是不稳定型。在高温常压下霰石仍是碳酸钙的稳定变体,霰石在450℃可转变为方解石,也可不转变为方解石。但在高温高压下霰石会转变为方解石,球霰石在360~430℃会转变为方解石。
非晶体碳酸钙,又称无定形碳酸钙,是一种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产品,可由浓溶液快速沉淀生成。有的非晶体碳酸钙的比表面积高达600m²/g,约为晶体酸钙的20倍,对色孕臭的吸附性极高,在一定条件下又可放出被吸入的气体;水溶性极好, 约为晶体碳酸钙的30倍,打破了碳酸钙难溶于水的概念,密度为1.6~2.5g/cm³,比晶体碳酸钙稍轻,利用该产品比表面积大的特点,可将其作为吸附剂等。利用该产品溶解度高的特点,可将其用于饮料中。
2.按结晶形状分类
根据碳酸钙结晶形状的不同,可将轻质碳酸钙分为纺锤形碳酸钙、立方形碳酸钙、针形碳酸钙、链形碳酸钙、球形碳酸钙、片形碳酸钙和四角拄形碳酸钙。这些不同晶型的碳酸钙可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制得。重质碳酸钙则为不规则性碳酸钙的形状。
(1) 纺锤形碳酸钙 纺锤形是轻质碳酸钙中最常见的一种晶型。顾名思义,纺锤形碳酸钙的形状像纺锤,其平均长轴粒径为5~12μm,平均短轴粒径为1~3μm,控制一定的反应条件,也可以得到平均短轴粒径为0.1~1.0μm的小纺锤形碳酸钙。
(2) 立方形碳酸钙 晶型呈小立方状,平均粒径为0.02~0.1μm。
(3) 针形碳酸钙 晶型呈针状,平均粒径为0.01~0.1μm,平均长短轴粒径之比为5~10。
(4) 链形碳酸钙 晶型呈链锁状,平均粒径为0.01~0.1μm,平均长短轴粒径之比为10~50。
(5) 球形碳酸钙 晶型呈球状,通常由碳酸盐与钙盐在浓碱性溶液中经低温反应制得,平均粒径为O.03~0.05μm。
(6) 片形碳酸钙 晶型呈片状,平均粒径为1~3μm。
(7) 四角柱形碳酸钙 晶型呈四角柱状,平均粒径为2~5μm。
(8) 不规则形碳酸钙 用机械方法直接粉碎天然的方解石、石灰石、白空、
贝壳等而制得的重质碳酸钙的形状都是不规则的,其颗粒大小差异较大,而且颗粒有一定的棱角。